潘庆平:男,1971年受贫下中农的推荐上我校师范专业四连二排读书,19734月毕业分配到洪岭公社中学任教。1978年恢复高考,考入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读书。四年后毕业分配到临安市文教局工作。1984年初机构改革,出任临安市首任文化局局长。19849月被县人代会选举为副县长,分管文教卫工作。1990年调县政协任副主席。1995年调杭州江南游报社任副总编,从事旅游新闻采编工作,接触旅游业。1999年参与浙西大峡谷的旅游开发,担任主要策划与组织经营。2000年辞去公职下海,担任浙西大峡谷旅游公司的法人代表。


数学系里的文学迷

——记浙西大峡谷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庆平

潘庆平,这位从昌化大山里走出来的“临安名人”,经过商、当过官、从过文,喜欢让人生充满各种新的目标和挑战。然而,人生再嬗变,他却始终割舍不下对文学的爱好。虽然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但是他一直钟情着文学事业,他写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乃至电影剧本,涉猎广泛,是个文学创作的多面手。1993年8月30日,《光明日报》曾刊载《热衷创作的潘副县长》一文给予报道;他一手创办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的大型纯文学民办刊物《浮玉》,亲自担任主编;他是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协小说创委会副主任。潘庆平这一生,可谓是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爱听故事的孩子


潘庆平儿时最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那个时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甚至连看书都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家乡洪岭念小学时,父亲给他买了《岳云的故事》之类的连环画,他高兴极了,看得入了迷,甚至忘记了吃饭。在临安中学读书时,他最喜欢上的是语文课,因为语文老师会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潘庆平对于文学的热爱更加浓烈,1966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适逢农村里搞文宣队,潘庆平能编个“对口词”、“三句半”、“小演唱”什么的,成了昌化文化馆的业余创作骨干。

后来,这个爱听故事的孩子进了大学,虽然他读的是数学系,但他依旧放不下对文学的一腔热忱,上大学时,潘庆平写的小说《杨老师和他的镜框》得了三等奖,并很快刊登在《黄金时代》上。这使得同学和老师都对他刮目相看——一个数学系的学生,竟然对文学如此痴迷。

1983年6月,他写的一篇短篇小说《灯盏》,在《西湖》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这次文章的发表成了他业余创作的新起点,从此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逐步进入了成熟和收获的季节。


一位忠于文学的领导


1984年9月,潘庆平被选为副县长,主管全县的文教卫生工作。身为“县太爷”的潘庆平仍一如往常,俭朴实在。他对工作认真负责,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学校医院、街道乡镇。潘庆平是个闲不住的人,即便是到政协担任政协副主席,他也照样忙忙碌碌,不但做好分管的一摊子工作,而且主动加码,多干实事。在他不到两届的政协副主席的任期内,先后筹建了钱镠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一大批文史资料。作为一位政协副主席,他亲自担任钱镠研究会的秘书长,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他主编的64万字的《临安知识词典》,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并且还在省市获奖;又编辑出版了十余册文史小丛书和《钱研究》专辑,其中由他亲自执笔撰稿的就有《钱武肃王生平故事》、《天目山古树趣谈》、《临安三宝》等文史小丛书和10多万字的词典条目,使县政协的文史工作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尽管潘庆平担任了多年的领导工作,但他仍钟情于文学,也正因为这样,之后,他辞掉了政协副主席职务,赴杭担任了《江南游报》的副总编。


一位善于发现的总编


在《江南游报》担任副总编期间,潘庆平继续发挥着他的创造能力,不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工作上。在《江南游报》期间,他搞了几个有声有色的策划,把《江南游报》的订数提高了一步,还筹划编撰出版了《浙江游》等几本旅游图书。

因为在《江南游报》里干了3年,潘庆平带着他文学的眼光和美学的视角,发现了山高水急的昌北峡谷是如此美丽诱人,于是他突发奇想:把峡谷开发成一个旅游景区,打开山门,让外地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使家乡的奇山异水生产财富,变成银行,让昌化地区的父老乡亲藉此致富。犹如创作一部美丽而浪漫的小说,潘庆平有了极好的题材,却两手空空,缺乏开发资金。于是,他从杭州跑到临安,又从临安奔回杭州,多方寻求合伙人。并非所有人都和他的想法一样,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谁开发山沟沟谁倒霉;有人好心地劝他,别自讨苦吃,还是当你的副总编吧!其实那些好心人并不了解潘庆平,不知道他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他看准了的、想要干的事是非要干下去不可的。后来终于找到高中同班同学杨春华合作。杨春华是位颇有实力的企业家,他了解潘庆平,信任潘庆平,便投入资金与他一块儿干了起来,杨春华任董事长,潘庆平当总经理。一年后,潘庆平担当起了董事长。当时的潘庆平还是代表《江南游报》参与开发的,一旦要控股接任董事长,就必须与所在的工作单位脱钩“下海”。单位领导非常明确地告诉他:“要去大峡谷必须与单位脱钩,不去大峡谷就回来当副总编。”话已经说的很绝,没有回旋的余地。此时的潘庆平已离不开亲手开发的大峡谷了,便毅然决然辞去了副总编之职,从此,他成了一个平头百姓。走到这一步,潘庆平似乎失去很多:丢掉了国家公务员的铁饭碗,丢掉了县处级干部的待遇,连养老保障和医保都得自己掏钱交。然而,在潘庆平个人看来,他没有失去,他反而得到了很多。他找到了大峡谷这个他精神的栖息地,是他这一生行走最得意的站点。潘庆平的家在他调入《江南游报》时就已经落户杭州,如今为了大峡谷,他又从杭州迁回临安。犹如对待自己宠爱的儿女,要是没有特殊事情,他天天都要进大峡谷看看。即使是大雪封山的日子,他也要去。每看一次,他都能从峡谷间的石头、树木和湍急的溪流中看出美丽来。他与大峡谷的关系可谓是“相看两不厌”。


一位笔耕不辍的民营企业家


在潘庆平的努力下,浙西大峡谷的旅游项目开发得很成功,一山一石都被潘庆平在旅游项目中安排了角色,都成为了美丽的风景,潘庆平还开发了很多别出心裁的项目,大峡谷开发成功了,她那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一旦被揭开,立刻引爆了上海滩,震撼了苏锡宁,全国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城市的游客蜂拥而至,连东南亚地区等境外游客也慕名而来,昔日冷落的山沟沟,变了热俏的旅游地。

成功开发了浙西大峡谷,潘庆平从一个总编又成为了一个民营企业家,角色的快速转换,然而他始终没有丢掉文学这位老朋友,在开发浙西大峡谷的这段时间,他以美丽的浙西大峡谷为题材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他把大型的民办纯文学刊物《浮玉》办得有声有色,在《浮玉》杂志上还连载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我的飘和泊》;他不但办了一张彩印的企业报《浙西大峡谷》,编印了不少有价值的有关大峡谷的资料、图片、论文集,还资助老山前线战斗英雄、特级荣誉军人、国家二等功臣许波银出了一本诗集《我想告诉你》。其实,要说作品,我们不妨说,“浙西大峡谷”、“九咆界”、“登月湖”这几个景区也是潘庆平倾心构思创作的力作,而且是拥有百万读者的畅销书。


在人生的舞台上,潘庆平喜欢让自己的角色不断变化,从大学生到国家公务员,再到副总编,最后到民营企业家,但是再高贵的头衔都比不上他对文学创作的满腔热情,他热爱创作,笔耕不辍。那是他心中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从孩提时期开始就一直在燃烧着,并且生生不息。

编辑:叶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