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重光:我校计统53班毕业,毕业后保送至上海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深造。1960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上海财经学院合并)。
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先行者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重光校友
杨重光先生,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我校计划统计专业,同时被保送到上海财经学院深造。毕业后的杨重光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在中国城市经济学和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研究领域一直处在学术前沿。
社科院中的城市经济带头人
1960年杨重光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上海财经学院合并)毕业,随即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文革”期间科研秩序大乱、生活也不正常,但杨重光有机会就读书思考,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学术研究。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新设财贸经济研究所,杨重光即调入财贸经济研究所,在商业经济、外贸经济和城市经济等学术领域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先后担任财贸经济研究所外贸经济研究室主任,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财贸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片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以财贸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为基础成立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杨重光调至该中心担任副主任。
在担任财贸所城市经济室主任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期间,杨重光积极推进中国城市经济研究,开创中国城市经济学科建设,创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并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中国第一本《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
杨重光自1980年后,主要在城市经济、土地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和进行学科建设,承担并主持过中国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与世界银行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同美国公共管理研究院合作,同时由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多国专家参加的,由美国福特基金会支持的重大国际课题《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参与联合国开发署(UNDP)组织的吸收8个国家学者共同承担的关于城市土地使用和管理问题的国际研究。为此曾去美、英、法、日、加拿大、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进行专题考察和学术访问,多次参加不同规模的国际会议。同时,先后承担并完成广州市、哈尔滨市、济南市、广西贵港市、云南西双版纳州、湖南耒阳市等大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或规划的制定和编制工作。曾担任过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获中国土地估价师资格,担任中国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估价师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杂志1999年创刊后,一直任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重光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300多篇,内容涉及流通、商业、外贸、宏观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经济、房地产业、住房政策、土地经济以及国外经济等众多领域和学科的考察报告、研究论文、建议报告,送国家有关部门参阅或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研究》、《中国城市经济》等中央、地方以及国外的多种报纸、杂志发表。独立编著,担任主编、副主编或合作完成的著作有:《城市流通中心论》、《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和管理》(上下册、中英文对照)《城市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年》《中国城市经济五十年》、《中国城市经济创新透视》等。此外,与人合作翻译出版《现代物资管理》(英译中、1980年出版)和《美国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流通》(俄译中、1979年出版)等书籍。多项著作和文章受到各种级别的奖励,并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好评。
老当益壮,再续辉煌
1997年退休。退休后继续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和参与社会学术活动。1997年起,担任《中国地产市场》杂志主编,直到2006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承担该中心关于城市现代化课题研究,并参与《中国现代化报告》(年度报告)的工作;担任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土地学会名誉理事,继续担任《中国城市经济》主编。
从2005年开始,杨重光被聘请为国土资源部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简称法律中心)顾问,担任法律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法律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着重研究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中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土地市场指数编制等问题,参与编写《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探索》和《土地宏观调控创新理论与实践》两部著作,担任第一副主编和第二副主编。同时,继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经常应邀对城市发展、土地经济、土地管理等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调研、咨询和讨论,或作报告、演讲和讲课,继续演绎着他精彩的人生。
(编辑:张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