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秘书长(2004~),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4~)。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得优秀百人计划获得者称号。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获中宣部、组织部、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和统战部共同表彰的优秀回国人员称号,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1年毕业于浙江煤炭工业学校地质专业(后被杭州商学院合并,现为浙江工商大学)。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10月-2000年12月分别在日本新泻大学和澳大利亚Deaki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树业忠国的古生物学家
────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树忠
尽管笔者对古生物地层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然而沈教授那种执着与敬业的精神仍使我深深感动与敬佩。1994年,沈树忠第一次赴西藏希夏邦马峰地区进行野外工作,此后,他对喜马拉雅地区二叠纪地质和古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5次进入西藏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其间的汗水与艰辛自是不言而喻,而最触动我的是他面对生命威胁时仍坚持信念、执着追求的那一份决绝与坦然。近年来,他的足迹已经遍布大江南北,越是没有人烟的地方,越是他想去的地方。也许,冥冥之中,“沈树忠”的名字就透露了他的个性和品质:“树”──他像树一样坚韧,像树一样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像树一样即使经历风吹雨打也始终屹立不倒;“忠”──他忠于国家,忠于事业,不畏艰辛不畏恐惧,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能放弃其所热爱的事业。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爱”──爱事业,所以“树业”;爱国家,所以“忠国”。“爱”了,才可以不畏艰辛与困苦,携着他永不坠落的梦想,刺破黑暗的长空,寻找光明。
“树”──树业亦树人
1961年,沈树忠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普通农民之家,在守儒奉学的乡风熏染下,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十分重视儿子的学业,为儿子的学习尽可能创造最好的条件。沈树忠高中毕业于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浙江省湖州中学。然而,十年求学,恰逢十年浩劫,1977年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结果他所在的整个班级全军覆没,名落孙山。沈树忠回忆说:“当时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好在我没有想过要放弃”。第二年,为了确保能够“跳出农门”,他报考了中专学校,并顺利考上了当时的浙江煤炭工业学校(浙江工商大学前身之一),从此与地质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浙江煤炭工业学校地质专业就读的三年,沈树忠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专业知识的启蒙,人文素养的提升,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对他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981年,沈树忠从浙江煤炭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浙江长广煤炭公司查扉矿,成了一名地质技术员。20岁的沈树忠当时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人生规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中专毕业生也可以直接报考硕士研究生。尽管成功的先例少之又少,但这无疑使他看到了希望,大大激发了他的斗志,于是萌发了考研究生的念头。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沈树忠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其他时间都扎进书堆,不知黑夜白昼,自学大学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政治,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沈树忠克服了重重困难,翻遍了一本本大学本科教科书。沈树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83年,当了两年地质技术员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何锡麟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并在那里一直得到何教授的指导,直至取得博士学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沈树忠的成功经验鼓舞了一批人。此后的几年里,仅是浙江煤炭工业学校毕业的学弟就有多人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他们现在都活跃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如沈树忠所说的,在成长的道路上,特别是一些人生的转折关头,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始终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谈起母校,沈树忠难掩激动之情,说起那些曾经关怀和帮助过他的老师,他内心充满了感激。是母校给了他求知的舞台,是那些可敬的老师引领他走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沈树忠深情地说:“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期间,我原来的班主任傅肃雷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还专门在学校里找了一间实验室让我安静学习。我就在那里打着铺盖完成了临考前最后一个月的冲刺。”
“树”般坚韧的意志让沈树忠华丽转身,为理想插上了“翅膀”。
“忠”──忠业也忠国
1989年6月,沈树忠取得中国矿业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很快,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沈树忠成了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1995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1996年10月沈树忠优异的成绩被国家教委选派到日本新泻大学理学部做博士后。而后应邀进入澳大利亚Deakin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正是由于青年时代艰苦的求学道路磨炼了意志,拥有“树”般坚韧意志的沈树忠,才能对以荒山为实验课堂,与古生物化石为伴的研究工作一往情深,才能忍受异地求学的种种枯燥、艰辛与寂寞,并交出一份份令人敬佩的答卷……
在澳大利亚Deakin大学的数年时间,沈树忠是“中国的冈瓦纳”这一澳大利亚联邦基金委重大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凭着自己在西藏的独特经历和通过艰辛的野外工作采得的大量化石等第一手野外材料,勤奋敬业的沈树忠已经在中国二叠纪冈瓦纳动物群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发表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他在西藏的丰富工作经验和取得的研究成就,受到了中国科学院著名古生物学家金玉玕院士等的关注和赏识,他们希望并热情地邀请他回国工作。2000年底,作为中国科学院 “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沈树忠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怀着满腔立业报国的热情,毅然带着全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来到了曾经向往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刚回国的时候,生活和研究条件相对比较困难,可沈树忠不在乎:不在乎一家三口只能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客房里生活;不在乎和同事挤在一间临时的办公室工作;不在乎常年的加班加点、几乎没有节假日,春节也只能休息一两天的工作强度……他说:“国外的研究条件、生活待遇虽好,但那是人家的国家,干得再好也是一个“打工仔”。回到自己的国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一种充实感、成就感,主人翁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是在国外无法享受的。”悠悠十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国内古生物工作的研究条件一点不比国外差,中国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中国古生物学者越来越受到尊重,国际地位显著提高。随着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团队的逐步形成,沈树忠逐渐成为我国二叠纪地层和腕足动物群方面知名的学术带头人,他于2003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被科技部任命为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在2006年成为领衔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领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被评为优秀,连续9年获得基金委的资助。谈到目前取得的成就,沈树忠非常庆幸当初的选择。
“人,是需要点精神的。”长期以来,沈树忠和所里的大多数科研人员一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承载历史的使命,既能把老一辈科学家良好的学风发扬光大并继续传承下去;又能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古生物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乃至世界地层古生物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业”── 为业甘白头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拿着榔头、放大镜和罗盘研究这些石头。” 如此朴实的一句话,饱含了沈树忠对古生物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无限深情。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独特、珍贵的地质材料。然而,要获得那些隐藏在人迹罕至地区的宝贵材料,科研人员为之付出的不仅仅是艰辛和汗水,有时甚至连生命也受到威胁。西藏地区就是地学工作者向往而敬畏的地学宝库。
1994年,沈树忠第一次去西藏出野外,只身一人先到了成都,再转到拉萨,接着晕乎乎地坐了三天三夜的汽车才到了希夏邦马峰地区和外国同行会合。崎岖的高山,险恶的生存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丝毫没有吓到他,而西藏地区丰富的古生物资源却令他震撼和痴迷。此后,他多次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前往西藏进行野外工作。2002年,当他第五次深入西藏腹地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出差前重感冒尚未完全康复,加之高原反应和过度疲劳,刚到达海拔4100米的拉孜,沈树忠的身体就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心慌、气喘、心肌大面积缺血。情况紧急,生命危在旦夕。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沈树忠只能靠简陋的制氧机帮助呼吸,在同事的护送下,驱车14小时回到拉萨。在西藏军区总医院的抢救治疗下,沈树忠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野外工作是地质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年来,为了收集珍贵的地层古生物资料,沈树忠的足迹就遍及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和20个不同的国家。指着与年龄不相仿的满头白发和不再整齐的半口“呲牙”,沈树忠调侃地说,这些都是长期的野外工作,尤其是西藏的恶劣环境送给我的特殊礼物。
恶劣的环境、身体所受的损害、生命受到的威胁,这些都不能阻挡沈树忠继续从事钟爱的古生物事业。他说:“这是一种乐趣!别人会说地质人苦,但我很喜欢这项工作。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拿着榔头、放大镜和罗盘研究这些石头!”
这样的沈树忠,叫人怎能不动容、不敬佩。
这一切,皆只因有“爱”:因为爱学习,他欣欣然学习,不知疲倦;因为爱祖国,他决绝然归来,不屑名利;因为爱工作,他默默然坚持,不畏艰险
一个中专毕业生,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国际知名的二叠纪地层专家和古生物学家。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不过是受命运的垂青罢了。其实就如沈树忠自己所说:“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天道酬勤,了解沈树忠之后你会发现,他并不是较一般人更幸运,他之所以成功,在于他的那份坚持和执着,在于他对事业的勤奋和生活的热爱。
编辑:叶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