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俞海平校友,和蔼可亲,岁月在他身上沉淀出大方从容、谦逊低调的气质。
俞海平,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78届校友,现任杭州市余杭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杭区侨联兼职副主席。奖掖后学,迄今俞海平校友捐资200余万在母校设立“海平奖学金”基金 。
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之中,俞海平校友走出了校园,从此与石油结下了深厚缘分,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俞海平校友秉承着实干和奉献的精神,先后任余杭县燃料公司会计、财务基建科长、副经理,余杭县石油公司经理,余杭市石油公司总经理,浙江省石油总公司零售公司经理等等。
俞海平校友的工作经验之谈概括起来有三条:干活最多,人缘最好,业务内容最了解。
从进国企工作,俞海平校友就意识到要想有所成就,就得从基层做起,主动要求调到分部,他始终贯彻着三条原则,并且学以致用,创新了公司核算方法,通过绩效考核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得益于在学校里会计课学习的记账方式,俞海平校友将多栏式记账应用到工作中,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月盈亏情况一目了然,激发员工之间的竞争向上精神,这种核算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公司业务发展。俞海平校友向领导提议:把当时一个月5块钱的奖金分成三等,4块、5块、6块,以此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一年下来分公司的业务量以每年50%爆发式的增长量发展。这种绩效挂钩核算方式也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推广到了各个分公司。
998年,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政府进行“打破铁饭碗”改革,公司大范围裁员,员工“下海”现象普遍,俞海平校友也因此开始了创业生涯。民企不同于国企,失去了政府的强大支撑,面对没有规则的混乱市场,问题接踵而来,比如人员流失、资金短缺、业务不畅等等,过多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他的作息。他坦言由于国企出身,过于的谨慎的作风,也因此错失了一些机遇。在当时的失业大潮中,俞海平校友从国企转资带出来的300多名员工基本无下岗现象,除非严重违规,开除的人数屈指可数,俞海平校友也没有因为企业性质的改变而从人员开支上压缩成本,反而对员工更加注意人情关怀。因为俞海平校友认识到在一个新的起点,更需要团队共同奋斗。
回过头看,俞海平校友认为他国企经历对后期的创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创业提供了珍贵的经验教训,其工作经历总结起来正应了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母校的校训“诚毅勤朴”也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国企到民企,从有保障到没保障,大多数员工心里都有落差感,一些年轻能干的员工选择离职单干,种种变化都对员工的积极性有所打击。但是俞海平校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危机,他总结自己的管理智慧就是充分授权,健全考核方法和公司制度。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完善的制度就像发条一样给予员工动力,俞海平校友真正领悟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健全的公司制度下,员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己的工作,俞海平校友介绍:“因为我们有考核机制,对分管副总充分授权,自己并不需要事事躬亲,而且我们的奖励也还可以的,自然不愁业绩上不去,谁也没有理由跟奖金过不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俞海平校友从来不在无伤大雅的细节问题上跟员工计较,员工的福利待遇能给就给。“有些小的事情别去计较,如果都去计较,那你的精力天天就管着这些事情了。”
社会不缺少企业家,但缺少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俞海平校友就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牢记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谈起在母校浙江工商大学设立的“海平百万奖学基金”,俞海平校友认为:“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在不增加很大负担的前提下,企业有点社会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是有助于树立企业正面形象的。”当然,他坦言这也是为了报母校和老师的恩。在2011年参加母校百年校庆的时候,俞海平校友得知当年的班主任将要退休,就想做点事情来报答师恩,于是决定办奖学金,并且毫不吝啬,出资百万。
不同于一般的奖学金,俞海平校友希望在学校、政府的奖学金体系以外能够给真正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实在、便捷的帮助,学习成绩不要成为奖学金的主要条件。他今年特意增加两万元给那些特殊困难同学。自2010年到2016年,先后有126名学生受助,其中本科生114名,研究生12名。
除此之外,俞海平校友还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每年向慈善机构有所捐赠,可以说俞海平校友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每个阶段做好自己每个阶段的事情,这是最要紧的,学习阶段就做好学习的事,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把本职工作做好。”当然,俞海平校友不反对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但是任何阶段都不能本末倒置。
在大众的眼里,俞海平校友就是成功人士,但是他自己认为“成功的意义应该是更广泛的,做好自己的角色就是成功”,而不仅仅是世俗眼中的财富或者地位作为标志。
编辑:盛丹萍